新華社北京5月4日電 題:數字中國建設成果顯著 智能化生活“飛入尋常百姓家”
新華社記者余俊傑、白瀛、顔之宏
信息技術日新月異,互聯網普及率持續攀升,電子政務普惠高效,智能化生活“飛入尋常百姓家”……近年來,數字中國建設助力我國各行各業發展,呈現“處處相連、物物互通、事事網辦、業業創新”的良好態勢。
電子政務讓百姓“用得上、用得起、用得好”
大數據信用查詢系統、在線電子稅務局、電子社保卡、無紙化海關通關平台……過去一年來,一個個電子政務新應用紛紛登台。
如何讓人民群衆在電子政務改革中提升滿意度?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以來,用得上、用得起、用得好,成爲衡量網上辦事滿意度的重要標杆。
居住證辦理、課後延時服務、出境證件申請……在福建廈門,一款名爲“i廈門”的手機App幾乎囊括了衣食住行政務服務的方方面面。相較于過去在窗口單位排長龍,廈門市民現在只要動動手指,就能享受到多項“一次不用跑”的電子政務服務。
“過去查社保公積金余額,要登錄相應網站,還得通過短信驗證碼等一系列繁瑣程序才能查到,現在只要打開支付寶就可以搞定了。”福州市民周彬邊說邊拿著手機演示,不到10秒鍾,就查到了他的社保和公積金繳納情況。
電子政務創新改革不僅縮減了辦事成本,還降低了入門門檻——即使是上了年紀的人,只要會用微信、支付寶等日常手機應用,也可以和年輕人一樣輕松享受電子政務服務帶來的便利。
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,推行網上審批和服務,抓緊建成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台,加快實現一網通辦、異地可辦,使更多事項不見面辦理,確需到現場辦的要“一窗受理、限時辦結”“最多跑一次”。在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積極落實有關電子政務改革要求的過程中,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也隨之提升。
數字經濟發展如火如荼
無人機快遞平台、人工智能診療系統、無人化超市終端、虛擬現實智慧教室……一年前的首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上,一處處智能化生活場景引人入勝,閃耀著數字經濟的因子。
“數字經濟正在逐漸成形,我們即將進入信息技術帶動經濟發展的爆發期和黃金期。”中科院院士、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梅宏說。
國家網信辦在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發布的《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報告(2017年)》顯示,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27.2萬億元,同比增長20.3%,占GDP的比重達到32.9%。
將産業發展與民生改善融合,是數字經濟産生的重要外溢效應之一。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祝寶良認爲,隨著數據價值在社會生活充分流通,將推動更高質量、更加公平的發展。
“數字經濟以其成本低、效率高、實時互動分享等獨特優勢,爲實體經濟注入了新活力,更有助于造福大衆。”快手科技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宿華說。
據福建省委副書記、福州市委書記王甯介紹,首屆數字峰會給福州帶來了很大變化,阿裏巴巴、騰訊、滴滴等一些知名企業紛紛來福州投資,2018年福州數字經濟規模突破2800億元,占GDP的36%,軟件企業産值達到1360億元,占全省47%。王甯表示,福州還培育了一批優秀數字企業,2018年福州有8家企業入選中國軟件百強企業,有2家企業入選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。
數字背後,是創新帶來的機遇。以信息技術爲杠杆,我國經濟結構和産業模式正發生深層次變革,供給和需求銜接更加有效,産業生態更加協同共享,産業內部、領域之間開放融通的格局也在逐步形成。
“數字經濟是技術的進步,也是思維方式、商業模式、消費模式的革新。”工信部總工程師張峰說。
如今,5G網絡時代已經揭開面紗,數字經濟將迎來如火如荼的發展。
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傑說,當前,數字經濟蓬勃發展,成爲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,已經越來越多體現在經濟、社會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,呈現出旺盛的生機和活力。
數字社會建設惠及億萬人民群衆
近年來,我國網信事業貫徹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,讓億萬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,有了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。
今年4月初,廣東省人民醫院借助人工智能輔助診療系統,生成虛擬現實心髒及胸腔模型,由專家預先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制作直觀的手術規劃,應用移動5G網絡實現4K高清手術影像的實時傳輸,遠程實時指導400公裏外的高州市人民醫院完成了微創心髒手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