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廣網北京7月23日消息(記者張茜)今天(23日)上午,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,介紹健康中國行動之“心理健康促進行動”。該行動提出到2022和2030年,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提升到20%和30%;焦慮障礙、抑郁症、失眠障礙患病率上升趨勢減緩。
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召開“心理健康促進行動”新聞發布會
(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廣記者 張茜 攝)
所謂心理健康素養,指的是內心能夠幫助我們去認識、應對和預防心理問題的一些相關知識和信念。通俗來講,一個人既掌握了心理健康的科學知識,也有促進自己心理健康的意識,並且知道怎麽促進自己的心理健康,懂得這方面的技能、知識、意識,這三個要素加在一起構成了心理健康素養的完整內涵。
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長雷正龍介紹,心理健康促進行動提出了個人和家庭九項行動措施,社會和政府九項行動措施。主要包括:提高心理健康意識、使用科學的方法緩解壓力、重視睡眠健康、培養科學的運動習慣、關注家庭成員心理狀況等。在社會和政府促進心理健康的九項行動措施中,雷正龍提到,各行各業要開展心理健康服務,企事業單位要爲員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務。“要求各機關、企事業單位和學校等組建心理健康服務團隊,或通過購買服務形式,爲員工和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務。開展重點人群心理健康服務。鼓勵基層社會組織、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爲老年人、婦女、兒童、殘疾人等重點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務。”雷正龍表示。
近日,國家衛生健康會發布了關于遊戲障礙的專家共識。專家共識指出,綜合既往相關研究結果,遊戲障礙患病率約爲5%。遊戲障礙患者以男性、兒童青少年人群爲主,亞洲國家患病率可能高于歐美國家。
今年,世界衛生組織把遊戲障礙納入心理疾病診斷標准,作爲精神心理疾病的一種。中國科學院院士、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解釋說,雖然遊戲障礙是一種精神心理疾病,但不等同于老百姓說的精神病,它是一種精神心理問題,而且不代表玩遊戲就具有精神心理問題。陸林表示:“它有嚴格定義和標准,比如青少年每天主要的精力、動機和時間都用來玩遊戲或使用電子産品,對其他興趣愛好的熱情降低,影響了正常的休息和工作。還有就是,這種情況持續6個月到1年以上,才能診斷爲遊戲障礙。如果通過家長、老師和專業人員的幫助,很快就能停下這種行爲,很快就能回到學校,這還不能診斷爲遊戲障礙。”
而對如何預防青少年過度使用電子産品或玩遊戲,陸林強調,家長要尊重孩子的個性,同時,家長不應該在青少年面前過度使用電子産品或玩遊戲。此外,老師、家長、專業人員要注意引導青少年在社會適應、交往方面的困擾。
那麽從專業的角度,如何發現未成年人是否存在心理問題呢?陸林說,可以觀察青少年的情緒、行爲發生的變化。“從外在觀察的角度,如果某個青少年情緒突然變得和原來不一樣,就可能有問題。從生理角度來說,青少年原來吃飯很好,最近突然變得不愛吃飯了,或者食量變很大了,也可能預示著他有問題。這需要家長、老師進一步了解溝通,把常見的、簡單的小問題解決。如果稍微複雜一點,就需要找專業的醫生或心理治療師來幫助。”